Kim讲斯特恩的发展心理学如何指导儿童养育及「与成人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工作」

课程简介

失调的母婴关系是如何使儿童产生行为障碍的?
为何说真我的父母功能是自我ego整合的基础?
如何使用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帮助儿童抚养者?
母婴研究如何指导于儿童及成人心理治疗?
断裂的母子依恋与哀悼的发展阶段有何关系?
如何理解和治疗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Kim Kleinman老师将会在本课程中深入讲解包括以上主题在内的13个极其重要的主题,而所有这些主题都涉及布洛迪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育儿中的实践经验。
本课程适合人群: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
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儿童看护者:父母、教师等
想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认知自己的人

文献摘要:

译者:杨立华
“人际”与“内在心理”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表征与记忆的作用
作者:丹尼尔·N·斯特恩,医学博士
我将从这个问题的发展方面来谈一谈。我要感谢斯蒂芬·米切尔 (Stephen Mitchell),他介绍了我们所谓内心和人际之间、幻想和感知之间、心理现实和现状之间,以及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一些重要区别。我作为一个发展主义者,所采取的立场不同于阿本德(Abend).他将人际与内心之间的对立作为一个两难的问题。在我看来,即使要说这是个进退两难的局面,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两难。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对话或辩证法才是理解发展的关键。事实上,从临床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辩证法比内心和人际之间的区别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对我们创造表征世界的方法进行概念化时,这一点尤其如此.
在此,我们不是在谈论先天与后天的辩证关系。我们都认同主观世界是一种心理建构,它是在“现状”与遇到现状的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并将这一现状塑造成主观的心理现实。因为客观“现状”和主观心理“真实”的性质是非常难以捉摸,辨析的方法也非常微妙,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产生的最贴切的行为,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将人际与内心进行比较,来重新审视人际关系。代之以“现状”,我们会将他人的“人际现实”客观地描述为一位有胜任力的、敏感的、具有同理心的参与-观察者 (Sullivan,1953)(从发展的视域看,理想状态下对这一形象的描述,是一个有爱心的母亲和训练有素的保姆的结合)。接下来,让我们列举一个婴儿在遇到“人际现实”时可能产生的心理过程,尽可能通过该过程,看到婴儿如何能够达到一种“主观心理现实”,而这个“主观心理现实”与我们所描述的人际现实是有定距离的。
呈现这一切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婴儿对我们所谓“人际现实”的可能扭曲方式都列出来。然而在谈论个人世界的建构时,“扭曲”显然不是个恰当的字眼或概念。采用改造或构造或许更佳。那么,一个婴儿怎样才能改造“人际现实”,从而建构出各种不同的“心理现实”呢?
可用于这一转变的过程,必须来自婴儿的心智,婴儿用这种思维来解释人际现实。这种转变至少包括五个过程:首先是涉及本我、自我和超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学运作,以及这些心理结构的发展和平衡所需的防御策略。其中包括传统上关于人际现实的解释,该解释包括在口欲期有选择性的认知与解释模式,以及进入肛欲期后这些模式的有差别重复;当然,还包括后面对日常家庭生活事件的俄狄浦斯式解读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这些对“扭曲”的传统解释。这篇文章的功能之一,就是探索一下还有什么其他的转化来源存在,如此我们就可以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转化来源,深入地认识到如何对它们进行取舍。
转变的第二个主要来源是发展本身。我们假设在探讨人际现实时,婴儿看待世界的方式至少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他们的能力在不断变化。他们不能像我们(成人)一样看到人际现实(这是由参与观察者的能力决定的),因为他们不具备必要的能力或观察视角。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婴儿处于不同的情感状态时,无法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一一或者无法保持客体身份。在马勒(Mahler) 的正常共生阶段,或克莱因 (1952) 的分裂心位中,由于婴儿的不成熟,这些不足可以(在浅层) 解释为一种“双重统一”错觉。但是,如果没有从上述“扭曲”的心理动力学成因借鉴而来的一些防御行为(例如,进行投射性认同和分裂以保持分裂心位),这些“发展性的”误解将是琐碎而短暂的。此外,要使它们以永久乃至隐秘的方式运作,就必须假定存在某种固着或与之类似的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依赖于心理动力学中(发展性) 的解释。
人际现实可能转化为主观心理现实的第三个主要来源,在于人们与生俱来与客体相关的偏好与倾向。虽然它们均与依恋理论或客体关系学派有关,事实上,它们和我们刚才讨论的心理动力元心理学或发展理论一样,都是有关于内心的。这些偏好(如对人脸的偏好)或倾向(如对身体接触的倾向)本质上是内心假设事实的展现,而这些假设事实仅仅需要来自人际环境的最小支持或帮助。我们通常不认为这一切都具有同样的内心意义,因为它们都被设定为对人际客体十分敏感,或具有直接针对性。无论如何,它们都可能且将会对现实的建构产生影响。
第四个来源涉及心智考虑和组织自己过往的行为一一无论个体的年龄,无论过往中是否具有心理动力上的冲突,也无论上文提到的具体“内心”操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第四种来源的解释是最普遍被接受的。它涉及生活事件 (“人际现实”发生后的观察事件) 是如何成为记忆,记忆是如何组织成表征,以及表征又是如何反过来帮助解释建构/扭曲/创造下一次遇到“人际现实”时候的心理现实,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将解释人际现实和内在心理现实之间的某种距离。
简而言之,这一过程包括几个步骤。遇到“现实”(为了便于讨论,这是首次遇到)。那次遇见是一个鲜活的事件。人会对所发生事件的记忆进行编码。那是一种特定的记忆,即人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记忆。当人们再次遇到同样或相似的“现实”。它便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记忆。第三次相遇再形成另–种记忆。心智似乎在不停运转,它将开始处理这些特定的记忆,进而对那些独段记忆共有或恒定的特征进行收索和识别。然后,这些恒定的特征将被用于(合并)形成一个组合或原型记忆,这个组合能够最恰当地表征三次形成的特定记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原型记忆保留了三次与现实相遇事件的恒定特征,摒弃了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之间的变化特征。原型记忆不再是对“现实”发生事情的完整和准确记录,而是一种表征,它提供的是一种可用却不完整的再现,包含了这三次相遇各自的某些部分
来自发展实验领域的一个有关过程的例子是具有说明性的。给 10 个月大的婴儿看一系列面部示意图(Strauss,1979)。每幅图中眼睛的大小或位置、鼻子的长度,或耳朵的位置都是不同的。在该系列图片的结尾,婴儿要接受“询问”(使用视觉偏好-去习惯化设计),婴儿在这时会看到刚看完的整个系列的图片中,最具表征性的(看上去最熟悉) 一张图片。婴儿会选择最熟悉的(等同于最具表征性的) 一幅图,而事实上,这张图他从未见过,该图表征他所见过的所有面部特征的算数平均值。这个过程便表明了一系列特定记忆的原型形成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实际上从未体验过这一原型。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建构,一种抽象,而它表征的是多重体验下的现实。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似乎对多种类别的事件进行了等级或分类的表征。心智会在两个方面取得平衡,一方面,心智要保证自身编码完成的每一段独立、特定记忆的完整与可检索性;另一方面,通过将大部分特定的记忆进行整合和抽象(进而将它们丢失)到原型记忆中,从而将它们集中在一起,这些原型记忆对提高生活效率有很大的好处。
人脸图片的例子涉及二维知觉刺激时,并不是一个很有临床意义的主题。然而,同样的过程在一般事件表征结构 (GeneralEvent Representations ,GERs)中,可能涉及我们对重复发生的生活事件的表征,如“上床睡觉”“外出吃饭”(Nelson&Grundel,1979): 而在广义互动表征 (Representations oflnteractions as Generalized ,RIGs) 结构中,则涉及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日常情感、感官和认知互动的表征构建(Stern,1985)。
在此,与这类表征最具相关性的是接下来的一组现象。在一个婴儿的生涯中,他平均每天要做几十件关于“人际现实”的事情,如: 与母亲一起欢笑,在妈妈来之前感到饿,进食并感到满足,与父亲分享进发的热情,被家长禁止拨弄台灯和墙上电源,看着他人的表情在自己的邀请下开心玩耍时变得晴朗(或阴霾)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人际事件将会以原型的形式出现。而正是这种表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遇到当前“人际现实”时的“主观心理现实”
由于表征是对过往事件(不断更新) 的抽象积累,因此在解释任何当前生活的事件(人际现实)时,它将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力量。也就是说,过去的体验在今天的主观体验建构中会占据很大的份量。人们会重复同样的行为,同样的选择性忽视,同样的解释等等。事实上,这是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这也是鲍尔比(1980)所说的内在加工模式的保守之处
总而言之,通过重复强迫或固着-退行所解释的相同临床现象,也可以部分地由表征过程的性质来解释一一而不是强制性地依靠心理过程或其内在发展的元心理学解释。可这并不意味着对行为和心理生活的其他保守影响就不能发挥作用了,这些影响也包括其他形式的“心理焦点的持续性”
将人际现实转化为主观心理现实的第四种形式并没有消除中心辩证法,而只是对其进行了主富。在“人际现实”的每一次际遇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影响,它们仍将共同建构一个主观现实:(1)经典关系类型与客体关系型的内在心理倾向、偏见和敏感性; 以及(2)以原型记忆的形式表征出来的,关于过往的全部权重。
第五种形式的转化或许很重要: 特定记忆不同于原型记忆。并不是所有的特定记忆都会在原型的形成过程中被人吸收。有些(也许是全部) 记忆会保留在过程之外,并保持其独特性,即在特定事件发生时恰好存在的所有可变特征都是保守的,且它们仍然与原型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恒定特征共同组合并留在记忆中,这些恒定特征在原型记忆的形成中是核心属性.
有时候特定的记忆相比于表征,会更有力地引导人们去解释当下遇到的“人际现实”。这表现了一种不同形式的“扭曲”。在这种形式的扭曲中,单个事件常可能会表征所有事件,并指导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至少在统计学意义上,原型能更好地表征和指导事件的解释。
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记忆会作为一种特定记忆而存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特定记忆是对表征的一种特殊视角,即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来看待原型(见 Gardner,1985)。那么接下来就要问,是什么构成了这种不寻常的观点。这可能是对事件情感基调的一种不同以往且“更现实”的感觉,也可能是对角色动机的更深层次洞察,这些动机在意外产生的语调、面部表情或口误中被揭示出来。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种,都足以将特定事件确定成为特定记忆。目前尚未清楚的是,特定记忆是否真的能更好地指导所有事件,还是仅仅能指导过去和未来的一部分事件。重点在于,任何一种特定记忆,即使它是完全“准确可靠的”,在预测和解释下一个即将遇到的事件时也不能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表征会在保守的一面犯错,而特定的记忆则会在激进的一面犯错。
综上所述,我们考察了记忆和表征的形成在解释人际“现状”并将其转化为主观心理“现实中所起的作用。我们的结论认为,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内心”,在主观现实的建构中起着无可争辩的作用,但我们还需补充的是,记忆和表征构造(在运作中)的过程一一在“内在现实”的建构中增加了另一种转化,这种转化甚至更为普遍。

课程目录

Kim讲斯特恩的发展心理学如何指导儿童养育及「与成人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工作」
├【文字稿】Kim讲斯特恩的发展心理学
第01讲文字稿.pdf
第02讲文字稿.pdf
第03讲文字稿.pdf
第04讲文字稿.pdf
第05讲文字稿.pdf
第06讲文字稿.pdf
第07讲文字稿.pdf
第08讲文字稿.pdf
第09讲文字稿.pdf
第10讲文字稿.pdf
第11讲文字稿.pdf
第12讲文字稿.pdf
答疑.docx
├【视频】Kim讲斯特恩的发展心理学
第01讲.mp4
第02讲.mp4
第03讲.mp4
第04讲.mp4
第05讲.mp4
第06讲.mp4
第07讲.mp4
第08讲.mp4
第09讲.mp4
第10讲.mp4
第11讲.mp4
第12讲.mp4
├【音频】Kim讲斯特恩的发展心理学
第01讲.mp3
第02讲.mp3
第03讲.mp3
第04讲.mp3
第05讲.mp3
第06讲.mp3
第07讲.mp3
第08讲.mp3
第09讲.mp3
第10讲.mp3
第11讲.mp3
第12讲.mp3
├文献
文献1.PDF
文献2.PDF
文献3.PDF
文献4.PDF
文献5.PDF
文献6.PDF

下载权限

查看
  • 免费下载
    评论并刷新后下载
    登录后下载

查看演示

  • {{attr.name}}:
您当前的等级为
登录后免费下载登录 小黑屋反思中,不准下载! 评论后刷新页面下载评论 支付以后下载 请先登录 您今天的下载次数(次)用完了,请明天再来 支付积分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支付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您当前的用户组不允许下载升级会员
您已获得下载权限 您可以每天下载资源次,今日剩余
心理课程生活兴趣

徐凯文:从树理论到空心病丨中国式心理危机干预15讲

2023-9-15 17:46:27

心理课程生活兴趣

李越情感cao控与反cao控

2023-9-15 20:29: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