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课程简介

你好,我是王芳。这里是《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的第一讲,我想先从一个超级流行,且深受大家喜爱的人格分类法,也就是“星座”讲起。
说起星座,我马上就会想到一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万物理论》,讲的是霍金的爱情故事。在拍摄之前,即将扮演年轻霍金的演员小雀斑埃迪专门去拜访了霍金。跟大科学家第一次见面难免紧张,为了套近乎,小雀斑就搜肠刮肚找话题,最后想到:可以从星座开始寒暄。
然后他就兴奋地告诉霍金:我俩是一个星座哎,都是摩羯座。然而没想到,说完之后空气突然一下变安静,过一会儿,霍金回复:“对不起,我是宇宙学者,不是占星术士。”
那一刻,我觉得我完全懂霍金!因为你知道学心理学的人…就难免…不得不…经常被问到星座。心理学界苦星座久矣!我今天就要来科学、礼貌地吐吐槽。


还在迷信星座?它超级不科学

星座文化里,最流行的就是它和性格的联结,就连我这个对星座不甚了了的人,都能张口说出“摩羯座的人纠结,双鱼座的人浪漫,射手座的人乐天”之类的。
那么,到底同属一个星座的人在性格上有没有共通性?把星座和性格联系在一起到底只是一种仅供消遣的娱乐,还是真的存在事实依据?最近,国际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顶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Lu et al., 2020)。
它首先通过大样本调查了中国人对星座的熟悉程度和观念,有超过四成的参与者表示,他们会在选择恋爱对象、交友的时候回避不喜欢的星座。而当被问及“你觉得在社会中最不受欢迎的星座是哪一个”时,居然有超过三成的人选择了处女座,因为他们认为处女座苛刻、有洁癖,不好相处。
这是在婚恋交友的时候,那么找工作这么严肃的场合,应该不会参考星座吧?为了检验这一点,研究者去找了一些专业的HR作为参与者,让他们看虚拟的求职者简历。性别随机分配,简历上的其他信息还是完全一样,只有星座不同。分了两组,一组是处女座,另一组是狮子座,然后询问这些HR对于求职者的雇佣意愿。结果发现,看到这里我真的震惊了,在同等条件下,相比狮子座,HR们更不愿意雇佣处女座的求职者,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可能会不好相处。
也就是说,不止在交友场合,哪怕在正式的求职场合下,也会存在着基于“星座”进行的、默默发生的隐形歧视。
后来,研究者又去星座文化起源的西方国家也就是美国做了调查,发现美国人对星座的熟悉程度和认同度,居然都显著低于中国人。而当问到“哪个星座最不受欢迎”的时候,将近六成的美国人说不确定,其他则各有提名,但比例都不高,相对最高的,是7.7%的美国人选择了巨蟹座。
这就有意思了,如果“是什么星座就有什么性格”,那么为什么在美国处女座并没有不招人待见,而巨蟹座相对不那么受欢迎呢?
研究者发现,原因很简单,都是名字惹的祸。在英文里,巨蟹座(Cancer)的发音与“癌症”同音;而在中文里,巨蟹座被认为是热爱家庭的人,这可能是因为螃蟹总是待在壳里。另一边呢,“处女”在中文语境里给人“苛刻、挑剔、完美主义”的暗示,所以不被喜欢。


在这个研究的最后,作者用两个大样本数据库,直接检验了人们的星座与科学的人格测验测得的结果,以及星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星座跟一个人的性格、工作绩效都没有关系。这整个一系列的研究就非常系统化地证明了,星座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存在现实依据。
当然,很多人会说只是娱乐嘛,玩一玩或者作为谈资。是的,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把这种刻板印象当作了解自己、认识他人甚至指导各种生活选择的工具,可能就危险了。一方面它不准确,也就是说这是一把根本无效的量尺,并不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甚至会产生误导;另一方面,我们在这个研究里看到,即便大家只是当作娱乐,也会在无形中令某些群体,比如处女座,莫名其妙地被施加了污名。
这些测验超流行,它们科学吗?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星座不科学,那么其他类似星座一样把人分成各种类各种型的测验和模型呢,科学吗?
说到这,你可能很容易想到中文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所谓“心理小测验”(我管它们叫“坊间心理测验”),很多人都会出于好奇或者觉得好玩去测一测,因为我们都想知道我是谁,想要更了解自己以及别人。
这些小测验的形式五花八门,据我观察,不一定对,这些流行的测验不管在形式上多么千姿百态,那个最终的结果多半是一样的,就是会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的人一共有多少多少种类型,而你是其中的哪一型,这一型的人会怎样怎样,最好还可以生成一个画得很漂亮的图,方便你可以愉快地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完美!
给人“分类”,认为千姿百态的人格可以依据有限的一些类别来进行划分,这种方式虽然容易理解,但并不符合实际。你可以想一下,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可能只有九种或者十二种或者十六种吧?
在这里我必须要说: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并不赞同把人的性格分成几类而且各类之间彼此独立的说法。一方面,人如此多样,绝不可能只用少少的几个或者十几个类别就涵盖殆尽;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差异更多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换句话说,大家都是人,我们彼此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人与人的不同并没有那么壁垒分明。
但是,为什么以类别来划分人格的方式会如此地受欢迎呢?这要从人类的认知天性讲起——
大脑爱分类:“类别化”符合人的认知天性
分类是人类的认知天性,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头脑中进行分类,这么做可以让我们快速识别事物,从而把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简化,节省认知资源,还能让我们迅速了解一个没见过的东西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例如树上有一种没见过的果子,看着有点类似苹果,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类为水果。水果在我们已有的经验范畴里是很熟悉的,既然这个没见过的东西也属于水果,那就可以判断它也是能吃的。经由这样的“类别化”过程,我们所面对的复杂世界就能简单明晰很多。
是的,如果是用于加工事物,分类知觉的确清晰、快速、简洁,然而如果加工对象是人,那么就过于简单粗暴且粗糙了。比如,用类别来区分人势必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夸大类别间的差异而低估了类别内的差异,而实际上,任何一个类别内部的个体差异,可能都要远大于两个类别之间的差异,这样就会无法捕捉到人与人之间细微的差别。
除了认知倾向上的基础,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把彼此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某种社会认同。比如我就是某个某个型的人,这样就很方便可以进到某个群体之中,找到一些同好,在里面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以及某种社会身份感。同时,也可以基于分类区分出“我们”和“他们”,如果这个“我们”还在某些方面优于“他们”,那就更好了(请注意,这可能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良好自我感觉”),而这种“集体优越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个体对于“我们”这个群体的认同。
“分类”有什么潜在危害?
所以,分类既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认知方式,同时又能满足人们找到归属的需要,所以人们喜欢它。但是,这种“用类别来知觉自己”的方式,存在什么潜在风险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自我标签化。当我们把自己归到某一类中去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以及满足了社会身份需要之后,这个本来希望有助于自我探索、自我了解的框架,就可能变成自我设限的牢笼。我们去发现自己是怎样的人,更重要的意义是去理解它与自己的感受、行为及经历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寻求自我成长,但是如果稳稳贴上了某个标签,更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不断去验证这个标签的正确性”。这显然不利于成长,反而会令自我僵化,乃至用“我就是这样的人”来解释所有或作为一切遭遇的借口。另外,自我标签化还会促使人们不断去搜寻支持标签的证据,而无视相反的证据。此时,如果那些所谓的“证据”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就会成为一种误导,比如星座。
而测验,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也许可以帮助你了解到当下的你,但人格是发展的,你是会变的,是会不断发展和成长的。所以虽然那些坊间心理测验看起来很有趣,但结果看看就好,不用把它作为你的行动准则,乃至变成你的枷锁。标签最大的问题是太过简化,而你,一定比那短短的几段话复杂有趣多了。
如果分类不靠谱,那我们可以怎样认识人?
如果分类不靠谱,那么,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吗?总不能把地球上七十多亿人每个人的人格都专门描述一遍吧?这当然是做不到的,也没必要。
一切复杂源于简单,人格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认识世界有一个基本的元素论:好比有红黄蓝三原色,千变万化的色彩都可以经由这三种颜色的混合调制出来;又比如化学元素,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经由一些基本化学元素的相互作用而生成。
那么,放到人格上也有像这样基本且有限的元素吗?正如氮和氢能和其他化学元素相结合、形成不计其数的复杂物质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些人格元素,只是程度不一,组合起来应该就能形成千千万万不一样的人格。
人格心理学家把像这样的人格元素称为特质(trait)—— 很显然,相比把人分成有限的几类,通过特质来描摹人格要精细和合理得多。
对于理解一个人的人格这件事情,“特质”有什么功能呢?提出“特质”这一概念的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格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曾说过一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却使鸡蛋变硬。” 意思是虽然面临相同的情境,但由于黄油和鸡蛋特质的差异,导致的结果迥异。因此,对一个人的特质有了了解,便可以预测其行为反应。


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但是多数时候,我们没办法直接观察到特质。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在面对一系列事件时的选择、反应和行为表现,也就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来推论特质。
所谓模式(pattern),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反复出现的行为反应倾向,比如一个高攻击性的人,可能在一起玩耍时恃强凌弱,学习比赛时争强好胜,人际交往中强势主导,领导工作时强权政治等等,这些就是模式。
此外,行为模式甚至还能构成一个人反复经历的人生主题。例如,有些人总是三分钟热情,面对新鲜刺激激情满满,很快地爱上全身心地投入,无视其中可能的风险,然而过阵子这种感觉就会消退,很快就心生厌倦半途而废,直到下一个刺激的出现——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创业计划。另外,有些人则总是充满敌意,各种人和事都可能会激怒他,不管是有点吵闹的邻居,还是擦肩而过、不小心碰到的路人,抑或一起共事的同事与上级,他经常心怀不满,抱怨他们对自己不够友善。
时间不同,对象不同,情境不同,行为反应却类似,这种大同小异又反复出现的模式,不仅可以描画出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心理特征,让你每每看到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呀这就是他会干的事!”
同时,也定义着一个人鲜明的、突出的人生主题。比如说一次又一次的“激情-退却-再激情-再退却”,或者“挫败-攻击-挫败-攻击”。这些像BGM一样的人生主旋律,都是人格特质的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搞清楚了一个人的核心人格特质,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惯常的行为反应模式,甚至预测ta的人生主题。
大五人格:人格特质的海洋
然而,人格不像身高体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有清晰的标尺可以测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心理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想要寻找到完美的人格显示器,然而一次次无功而返,对人格的测量甚至一度陷于混乱。终于,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描述和测定人格特质的模型给这种纷乱的局面带来了一些秩序,人们发现,以往形形色色用来测量人格的概念,基本都可以归到这个模型的框架之下,简单清晰、神清气爽,这个模型就是声名在外的“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big five),也叫“人格五因素模型”,包含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这五个特质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单词OCEAN,所以也有人说,这就是人格特质的海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这个模型从大量的实证研究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当下最为活跃的人格研究主题之一,也被认为是目前对于人基本特质最全面、最可靠和最有用的描述。而对像我这样的人格心理研究者来说,“大五”就是行走江湖通用的货币,就是一说大家都知道,可以基于它来进行对话和交流。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集节目中,我就会详细地来讲一讲这五个特质。不过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想要去测试一下了?是的,在这集吐槽了心理测验的节目的最后,我们还是为你奉上了这个比较科学的人格测验。你可能要问了,大五的测验和其他心理测验有什么不同吗?凭什么说大五比较科学呢?测试出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
别着急,我们从下期开始,就来一一解答。感谢收听,希望你一切都好,我是王芳,我们下期再会。

课程目录

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00.发刊词:致独特的你.mp3
00.发刊词:致独特的你.pdf
01. 从星座讲起:人真的可以被分类吗?_ _特质与类型.mp3
01. 从星座讲起:人真的可以被分类吗?_ _特质与类型.pdf
02. 内向者是不合群的人吗?_ 大五人格之外向性.mp3
02. 内向者是不合群的人吗?_ 大五人格之外向性.pdf
03. “好人有好报”还是“人善被人欺”?_ 大五人格之神经质与宜人性.mp3
03. “好人有好报”还是“人善被人欺”?_ 大五人格之神经质与宜人性.pdf
04. 有责任感的人普遍更长寿?_ 大五人格之尽责性与开放性.mp3
04. 有责任感的人普遍更长寿?_ 大五人格之尽责性与开放性.pdf
05. Facebook泄密门事件:一场基于“大五人格”的操纵阴谋.mp3
05. Facebook泄密门事件:一场基于“大五人格”的操纵阴谋.pdf
06. 五个足够吗?_ 大五的局限.mp3
06. 五个足够吗?_ 大五的局限.pdf
07. 人性的阴暗面 _ 暗黑人格.mp3
07. 人性的阴暗面 _ 暗黑人格.pdf
08. 谁最黑?黑在哪?以及,一黑到底吗?.mp3
08. 谁最黑?黑在哪?以及,一黑到底吗?.pdf
09. 性格真的能决定命运吗?_ 人格的稳定性和功能性.mp3
09. 性格真的能决定命运吗?_ 人格的稳定性和功能性.pdf
10. 心理学算文科还是理科?它和心理咨询的关系是什么?_ 答疑时间.mp3
10. 心理学算文科还是理科?它和心理咨询的关系是什么?_ 答疑时间.pdf
11.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大脑的功能 _ 人格的生理基础.mp3
11.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大脑的功能 _ 人格的生理基础.pdf
12. 大脑为什么要被设计成这样?_ 进化的力量.mp3
12. 大脑为什么要被设计成这样?_ 进化的力量.pdf
13. 人格真的是“六成靠环境、四成靠遗传”吗?_ 天性与教养.mp3
13. 人格真的是“六成靠环境、四成靠遗传”吗?_ 天性与教养.pdf
14. 如果可以,你想“定制”一个完美宝宝吗?_ 遗传与环境.mp3
14. 如果可以,你想“定制”一个完美宝宝吗?_ 遗传与环境.pdf
15. 安全型依恋:“内心的一罐金子” _ 家庭教养与人格养成.mp3
15. 安全型依恋:“内心的一罐金子” _ 家庭教养与人格养成.pdf
16. 没有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怎么办?_ 家庭教养.mp3
16. 没有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怎么办?_ 家庭教养.pdf
17. 看到鱼,还是看到水?_ 文化与思维方式.mp3
17. 看到鱼,还是看到水?_ 文化与思维方式.pdf
18. 我,还是我们?_ 文化与自我建构.mp3
18. 我,还是我们?_ 文化与自我建构.pdf
19.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_ 社会生态与聚集性人格.mp3
19.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_ 社会生态与聚集性人格.pdf
20. 自然与建构的合力:以性别差异和心理疾病为例.mp3
20. 自然与建构的合力:以性别差异和心理疾病为例.pdf
21.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_ 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学说.mp3
21.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_ 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学说.pdf
22. 没有不焦虑的生活,只有不思考的人生 _ “三我”、心理冲突与焦虑.mp3
22. 没有不焦虑的生活,只有不思考的人生 _ “三我”、心理冲突与焦虑.pdf
23. 自我保护,还是自欺欺人?_ 自我防御机制.mp3
23. 自我保护,还是自欺欺人?_ 自我防御机制.pdf
24. 怎样洞悉我们的潜意识?_ 自由联想、移情分析与释梦.mp3
24. 怎样洞悉我们的潜意识?_ 自由联想、移情分析与释梦.pdf
25. 通过放弃控制,来获得控制 _ 有关心理能量与潜意识的现代研究.mp3
25. 通过放弃控制,来获得控制 _ 有关心理能量与潜意识的现代研究.pdf
26. 小结: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评价.mp3
26. 小结: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评价.pdf
27. 不完美的勇气 _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mp3
27. 不完美的勇气 _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pdf
28. 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卓越”?_ 横向努力、纵向努力与社会兴趣.mp3
28. 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卓越”?_ 横向努力、纵向努力与社会兴趣.pdf
29. 与远古精神的对话 _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mp3
29. 与远古精神的对话 _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pdf
30. “中年危机”可以避免吗?_ 人格面具、暗影与自性实现.mp3
30. “中年危机”可以避免吗?_ 人格面具、暗影与自性实现.pdf
31. 要自由,还是要安全?_ 弗洛姆论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mp3
31. 要自由,还是要安全?_ 弗洛姆论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pdf
32. 物质生活丰富了,才能追求精神生活吗?_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mp3
32. 物质生活丰富了,才能追求精神生活吗?_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df
33. 自我实现的人,是些怎样的人?_ 约拿情结、高峰体验与心流.mp3
33. 自我实现的人,是些怎样的人?_ 约拿情结、高峰体验与心流.pdf
34. 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_ 罗杰斯论现实与理想自我的差距.pdf
35. 做自己,还是别人喜欢的自己?_ 罗杰斯论自我的价值.mp3
35. 做自己,还是别人喜欢的自己?_ 罗杰斯论自我的价值.pdf
36. 钱能买到幸福吗?_ 财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mp3
36. 钱能买到幸福吗?_ 财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pdf
37. 意义比快乐更健康 _ 积极心理学论真实的幸福.mp3
37. 意义比快乐更健康 _ 积极心理学论真实的幸福.pdf
38. 你我眼中的世界为何不同?_ 凯利的个人建构心理学.mp3
38. 你我眼中的世界为何不同?_ 凯利的个人建构心理学.pdf
39. “努力”意味着“不够聪明”吗?_ 德韦克的实体论与增长论.mp3
39. “努力”意味着“不够聪明”吗?_ 德韦克的实体论与增长论.pdf
40. 结语: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mp3
40. 结语: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pdf
番外:MBTI科学吗?对职业选择指导意义大吗?_ 答疑时间.mp3
番外:MBTI科学吗?对职业选择指导意义大吗?_ 答疑时间.pdf
番外:一起向狮子扔石头?_ 合作的进化(1).pdf
番外:一起向狮子扔石头?_ 合作的进化.mp3
番外:一起向狮子扔石头?_ 合作的进化.pdf
番外:出生顺序与人格有关系吗?(1).mp3
番外:出生顺序与人格有关系吗?(1).pdf
番外:出生顺序与人格有关系吗?.mp3
番外:出生顺序与人格有关系吗?.pdf
番外:如何降低神经质、提高尽责性?_ 答疑时间.mp3
番外:如何降低神经质、提高尽责性?_ 答疑时间.pdf
番外:当什么发生改变,你将不再是你?.mp3
番外:当什么发生改变,你将不再是你?.pdf
番外:我们的记忆是真实可靠的吗?_ 过失分析与心因性遗忘.mp3
番外:我们的记忆是真实可靠的吗?_ 过失分析与心因性遗忘.pdf
番外: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 行为免疫系统.pdf
番外: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_ 行为免疫系统(1).mp3
番外: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_ 行为免疫系统.mp3
番外: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_ 行为免疫系统.pdf
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__34. 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_ 罗杰斯论现实与理想自我的差距.mp3

下载权限

查看
  • 免费下载
    评论并刷新后下载
    登录后下载

查看演示

  • {{attr.name}}:
您当前的等级为
登录后免费下载登录 小黑屋反思中,不准下载! 评论后刷新页面下载评论 支付以后下载 请先登录 您今天的下载次数(次)用完了,请明天再来 支付积分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支付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您当前的用户组不允许下载升级会员
您已获得下载权限 您可以每天下载资源次,今日剩余
心理课程最新更新生活兴趣

姜启壮:克莱茵理论入门——核心十讲

2023-11-4 10:45:50

心理课程最新更新生活兴趣

赵了了《360度高情商沟通技巧》

2023-11-4 11:20: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